2025年3月21日至3月22日,本校中五級同學參加了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內地考察團,前往中山和珠海,開啟了一場穿梭千年的文化探索。
第一日,從客家土樓的滄桑印記,到博物館的厚重歷史,再到騎樓街的市井煙火,我們在建築紋理與生活細節中觸摸文明的脈動。從深圳到中山走深中通道,穿過海底隧道,只需四十分鐘就到達了中山市。步入五桂山土樓,層疊的圓形夯土牆如大地生長出的堡壘。導賞員向我們講述客家人「聚族而居,禦外衛內」的智慧——土樓選址依山傍水,遠離人煙;建築材料就地取材,屋內冬暖夏涼;天圓地方的外形設計,增加了家族凝聚力,這些無不彰顯古人「天人合一」的建築哲學。
在土樓內,本校同學品嚐到傳統的客家菜式,如鹹雞、釀豆腐和苦瓜湯,令同學明白了「一方水土養一方人」這個道理,身處在深山僻壤裡,食材只能就地取材,用易保存的方法去烹飪,這也造就了客家菜的獨特風味,例如因小麥稀缺,便用豆腐代替餃子皮,植入肉餡,慢慢就演變成客家名菜——釀豆腐;為了延長保質期,醃製山雞,就成了鹹雞,這些都體現了客家人勤儉和聰慧的一面。
下午同學們來到中山博物館,展館「風起伶仃洋」呈現了香山五千多年的歷史發展,由香山縣的創立,到香山人民的農耕生活,再到後來對外貿易的興起,香山人民化身近代先鋒,發起了近代最早的現代化改革,涵蓋工商業和教育制度。到了近代,在那個內有腐敗滿清,外有豺狼環伺的年代,孫中山先生發起辛亥革命,千千萬萬的國民為救國拋頭顱灑熱血,通通都展示了香山人民「敢為天下先」的精神。
在華僑廳裡展示了《秘鲁華僑對日宣戰籌餉總會徵信錄》。在外國打拼的華僑,從來沒有忘記祖國,哪怕遠在萬里,也要為祖國作貢獻,這種跨越萬水千山的民族凝聚力,就是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幾千年來都能屹立不倒的原因吧﹗
經過歷史沉重的洗禮,便迎來了同學們的休閒時刻。
執一盞五桂紅,行於陽光斑駁的騎樓老街,體驗中山獨有的「悠閒自在」。騎樓獨特的建築風格——連廊式結構,上面是住宅,下面是店面,使同學即使在陽光炙熱的午後,也能享受到一絲陰涼。
行程第二日是毗鄰中山的珠海市 。同學首先前往北京師範大學珠海校區進行交流和學習。很榮幸能夠聆聽到北師大林穎政博士主講的嶺南文化微講座,博士從嶺南地貌的形成講起,再到歷史長河中嶺南地區四次的人口大移入,包括秦一統天下,兩晉永嘉之亂,唐朝安史之亂和宋朝南遷避難,嶺南漸漸發展成中國的經濟中心之一,一直延續至今。最後,教授用生動有趣的方式向同學展示了嶺南地區人民的生活習俗,包括建築風格、飲食習俗、方言等。
第二個環節就是全級分組進行非遺手工製作——螺鈿、中國結和絨花,不僅讓同學感受到傳統工藝的精妙,也讓彼此明白承傳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。這種實踐性的學習方式,讓同學對課堂上學習的「文化傳承」有了更深的體會,激發了同學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愛與保護意識。
考察團來到尾聲,同學最後要參觀的就是有著百年歷史的會同古村。作為「太古洋行三代買辦家族」的故里,莫氏祖孫(莫仕揚、莫藻泉、莫干生)的故事貫穿村落。他們從協助洋行經營船運、製糖業,到創辦民族工商企業,推動了中國現代化進程。
漫步於「三街八巷」的棋盤式格局,青磚灰瓦的嶺南民居樓與西洋風格的碉樓、拱廊並存。莫氏家族這些實體建築見證了清末民初香山地區「以中為體,以西為用」的開放性,也是近代中國融入世界貿易體系的縮影。
兩日穿梭千年,從五桂山土樓的聚族智慧、中山騎樓的市井煙火,到會同古村的開放基因。俗話說的好: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,這次內地考察遊學讓同學親身感受了歷史的厚重與文化的多元,認識內地人民生活,與公民與社會發展科課堂所學形成了深刻的互補,這種課堂與實踐相結合的學習方式,令同學對知識的理解更加立體和全面,也讓彼此對未來的社會發展有了更多的思考與期待。
文:5C何雨珊